我有一台老掉牙的电脑,像宝贝似的藏着不联网,十几年了,它还是老样子,一打开,就像穿越回了从前。
从系统到软件,都透着那么一股子旧时代的味儿,里面存了好多老照片、老文章,还有当年的游戏——实况2009,就像个时光宝盒。
一进游戏,选曼联队,阵容名单最底下,几个小将的名字静静躺着:奥贝坦、马切达和维尔贝克。

一想到黑贝上周末联赛那俩漂亮进球,带着布莱顿赢了纽卡,这位从曼联出来的前锋,就像瓶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让球迷们陶醉不已。
看着游戏里的他,记忆如潮水般涌来,汹涌澎湃,瞬间把我淹没。
维尔贝克的故事,开头挺老套的,跟好多曼联名将一样,从卡灵顿基地起步。他可是个地道的“曼联孩子”,8岁就穿上红袍,心里就想着为红魔建功立业。
那些年,他留下了多少让球迷们遐想连篇的青春印记啊。
谁能忘了那个足总杯上,冷静打入曼联生涯首球的青涩少年?
谁又能忘了2012年欧洲杯上,他那记潇洒的“马赛回旋”脚后跟射门?

初出茅庐的维尔贝克,天赋异禀,灵性十足,光凭身体和速度就能让对手头疼,他就像从梦剧场冲出来的黑马,势不可挡。那时候,他可不是“射门如解围”的贝不进,而是三狮军团寄予厚望的猛将。
在弗格森爵士的呵护下,他就像块璞玉,被赞“速度、爆发、技术样样精通”。爵爷还两次把他租出去锻炼,2011-12赛季还给了他首发位置,可惜范佩西一来,他的出场时间就少了,之后维尔贝克就一直没能稳定出场。
爱与期望背后,总是藏着更严苛的要求和更沉重的压力。他时而灵光一闪,时而状态起伏;他既能踢出世界波,也能错失良机。

在曼联的后半段,“六边形前锋”维尔贝克却没找到自己的专长,盘带、传球、跑位、射术都没能及时提升(尤其是射门太不稳定,一度被称为“贝不进”),变成了个只能靠身体搅局的“前置后卫”。
当年的曼联帝国,哪能容得下他这么不稳定的前锋。最终,2014年,曼联把他送给了阿森纳。
最让红魔球迷心情复杂的,就是他穿上阿森纳战袍后,在足总杯上面对旧主打入的那记绝杀球,还有他那激动的庆祝。
那个曾说“曼联是我最爱的球队”的孩子,在职业足球的残酷现实面前,毅然决然地告别了过去。后来他加盟布莱顿,也经常攻破曼联球门,每次面对旧主,黑贝心里都充满了不甘和愤懑。

这一刻,爱恨情仇,交织成了他成长路上最复杂的篇章。
维尔贝克离开曼联后,路也并不顺。
在阿森纳,他本想大展拳脚,却屡屡被命运捉弄。2017-18赛季,他替补出场,在各条战线上为阿森纳打入10球,伦敦首赛季进球上双,还因此入选了国家队,搭上了英格兰队参加俄罗斯世界杯的班车。
可惜,2018年世界杯后,维尔贝克遭遇了右脚踝脱位骨折的重伤,不仅赛季报销,连医学专家都暗示他的职业生涯可能就此结束。这种伤病对速度和爆发力影响极大,就算伤愈也难回从前。

之后,无论是在阿森纳还是沃特福德,他都淡出了主流视野,那个曾被寄予厚望的“曼联天才”,似乎正沿着“伤仲永”的轨迹下滑。
外界开始给他贴上“未达预期”的标签,可他并不想就此认输,他选择了退回洞穴,舔舐伤口,期待再次出山。真是“恰如猛虎落荒丘,打磨爪牙忍受”。
真正的强者,不是不会跌倒,而是跌倒后还能勇敢站起来。
“魔法师”波特执掌布莱顿后,向维尔贝克发出了邀请,这次他不再是被豪门期望的“天才少年”了,而是需要“半坡起步”、从替补打起的“再就业”老将。

在海鸥的战术体系里,无论是波特时代还是德泽尔比时代,都要求他频繁回撤、串联、参与配合。这恰恰让维尔贝克得到了解脱——他不再单纯依赖速度和爆发力来冲击对手,而是更多地运用他日益增长的比赛阅读能力、护球做球的技巧以及老辣的无球跑动来参与进攻。
在这里,他实现了首次英超联赛进球上双(上赛季10球,在曼联两个赛季才打入9球),达成了直接参与100粒英超进球的里程碑。更让人感动的是,他被年轻队友亲切地称为“老爹”,就像当年吉格斯指导他一样,他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
他说:“我热爱足球,始终保持着激情与热忱……现在我感觉状态正好,身体强健,远未到退役的时候。”

这份从容与坚定,是千帆过尽后的沉淀。
我觉得他并非“越老越妖”或返老还童,而是在布莱顿这片最适合他的土壤里,终于把自己的潜能都发挥了出来,他的经验、球商、技术与心态达到了平衡,终于绽放出了最耀眼的光芒。
维尔贝克的故事,早已超越了足球的范畴,它给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深刻的人生启示。

在这个追求速成、崇尚“少年得志”的时代,我们太容易用某个阶段的表现来定义一个人的整个生涯了。维尔贝克曾被巨大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也曾被反复的伤病折磨得遍体鳞伤。如果在任何一个低谷时刻选择放弃,他的故事就会戛然而止,成为又一颗“陨落的天才”。
但他没有。
他选择了坚持,选择了与命运温柔而坚定地抗争。他接受了身体的变化,转型为靠头脑踢球的球员;他放下了豪门的包袱,在一支更适合他的球队找到了价值;他超越了伤病的阴影,用科学的训练和积极的心态,一次次重新登上绿茵场。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
起步快的人,未必能第一个冲过终点;中途跌倒,甚至一度远远落后的人,也未必就是失败者。真正的胜利,在于你能否调整呼吸,找准自己的节奏,忍受过程中的孤独与痛苦,并为了终点线那最后的冲刺,储备好所有的力量。
维尔贝克的“第二春”,就是他在人生的马拉松中,在最合适的赛段,迸发出的最强劲的冲刺。他证明了,成功可以有多种模样,高光可以有不同时段。只要你不放弃自己,世界终会为你让路。
这朵一度在风雨中飘摇的希望之花,终于在布莱顿的海风中,等来了自己最绚烂的绽放。

本周末,维尔贝克将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如果能再次攻破曼联球门,我们能否在老黑贝的庆祝动作中看到些许当年的影子?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英超
欧冠杯
意甲
西甲
德甲
法甲
中超
日职联
韩K联
澳超
NBA
WNBA
CBA
WCBA
















摩纳哥
图卢兹
魔术
公牛
老鹰
雷霆
76人
黄蜂
灰熊
步行者
掘金
太阳
墨尔本联
阿德莱德36人
悉尼国王
塔斯马尼亚跳伞蚁
彼尔姆帕尔马
MBA莫斯科



